第23章

  谢九策收回视线,想了一下,正准备问尸体在哪里,或者报案的人都在哪里。
  随着车子一停,董青书已经快一步下了车子,对着他招手:“谢大人,快来!”
  谢九策轻叹一口气,抽出怀中的扇子,嘴角堆上一抹吊儿郎当的笑容,款款下了车子。
  白日福苑的人并不多,零零散散的都是一些贵人家的女子或者是闲来无事的浪荡公子在听戏。
  谢九策跟着董青书往二楼上走。
  董青书年纪大上的有点慢,谢九策就顺道开始打量起周围。
  标准的戏楼,一层是大堂,一些百姓人家坐的地方,二楼便是雅阁,一般都是稍微有点闲钱的人,喜欢这里独处的感觉。
  董青书毕竟是昭城的刺史,谁人见了不认识,这不掌柜的见到他,连算盘珠子都不拨了,提着茶水殷勤侍奉。
  “这位是京都来的大理寺官员!谢大人!”
  谢九策清楚朝中的官员能升到董青书这个位置的,在奉承上多少都有点本事。
  但是董青书多少有点张扬了,大嗓门扯着,足够整个戏楼的人都听到。
  掌柜的一看谢九策,起初惊讶他的年轻,可见董大人这么热情款待,自然不敢怠慢,点头哈腰地问:“谢大人,您这需要点个什么?”
  说着,掌柜就把一个木简递给了他。
  谢九策一看,这是董青书给自己搞的专场啊!
  可他清楚南北戏曲截然不同,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名曲,他只是爱好,并不深究,点的不对了倒是惹人笑话,于是笑了一声道:“那就点你们这里最出名的吧!”
  他话音一落,掌柜地喊了一声《博兴女》!
  霎时,一阵京胡彻响,锣鼓声阵阵,楼下的台子开始了表演。
  谢九策本想着来这里会打发时间,但听到掌柜这一声吼,霎时来了精神,懒洋洋的身子微微正了正,紧紧盯着台下。
  没记错的话,这次他要破的案子就是和这博兴女有关系,可至于这博兴女是什么。
  他倒是真不清楚。
  “这博兴女在昭城这么有名?戏曲都唱了?”谢九策带着狐疑一边看戏,一边询问董青书。
  董青书要了一碟花生米,随手又给谢九策倒了一杯清茶,道:“之前这福苑流行的是《怜草》,这不最近魏公子出事儿了,大家都喊着博兴女干的。
  一下福苑点这个的就多了。”
  “话说,这博兴女真的是神龙相助,来民间复仇的?”谢九策问道。
  董青书笑了,摆摆手:“那都是最早之前古籍上的流传了。
  在昭城稍微有点不一样。”
  “哦!”谢九策来了兴趣。
  董青书道:“昭城城中就是淮河,大部分一些想不开的人没事儿就喜欢跳里面寻死,当然寻死只是一部分,有时候还会有凶手把死者扔在里面来个毁尸灭迹。
  其中大部分都是女子!这时间长了,女子越来越多,案子就堆积了,于是总是有人传言,淮河边上有怨鬼哭泣。
  想找神龙解救。”
  谢九策恍然,原来这昭城的博兴女是这个意思。
  “但是这些只是传说吧?”
  董青书听到这,面色一沉,紧张地看着四周,低声道:“在魏公子出事儿的当夜,有人看到有女鬼从河里出来,去莳花楼杀人!”
  第19章 博兴女(1)
  “你说什么?还有人看到?”
  谢九策恍然想起从大理寺出发之前,卷宗上的记录,他以为大理寺的主簿只是为了让他能尽快来彻查案子,随意编造的。
  怎么都没想到还有人证?
  “也不算是有人看到吧!”
  董青书知道自己说的话让人产生歧义了,连忙解释道:“就是昭城没有宵禁,淮河两岸都住着人家,就有船夫做晚上的买卖,渡些有需要的人过去。
  这不...有次留守在淮河岸边的船夫半睡半醒间,听到淮河边儿上有女人的呻吟声。
  四处找了又看不到人影,刚好就是魏公子出事儿的当夜。
  所以大家都怀疑这博兴女是真的有。”
  谢九策听完恍然原来是这样,心中不免猜测。
  这女子的呻吟声,原因多了去了,一般半夜三更船夫渡人除了营生半夜需要归家的路人和把酒言欢的散人,就是一些做了偷鸡摸狗的贼人。
  所以不一定是鬼神游荡,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人在偷人。
  不过,谢九策没有说出来,毕竟事情还没彻查枉加猜测并不好。
  况且此刻戏曲已经到了高潮,他看着被人杀死之后丢弃在河里后,幻化成的厉鬼杀人的青衣,正起劲呢。
  南北两地虽然都喜欢戏曲,但若是深究多少还有些不同。
  北方以京都在内的曲子,大部分都是高亢豪放的,而南方,确实凄婉缠绵。
  昭城的调子更靠近南方一点。
  谢九策一边听着,一边打着拍子,看着女鬼把一个个陷害自己的人都杀死,心中那是一个大快人心。
  随着曲子高潮之后到了尾声,所有的人都站起身惊呼:“好!”
  谢九策含笑看着落幕站在舞台上给众人鞠躬的青衣。
  这个戏子从一开始上台到整个戏结尾,不论唱功还是动作行云流水,出神入化。
  演的那是一个惟妙惟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